文化云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云的发展现状?
建立文化云的目的是为了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解决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辐射范围的痛点,从文化部到各地文化厅都在做,国家大力支持,地方积极响应。目前可以做到在线预约文化活动、文化场馆,在线点播文化数字资源(现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的资源已经有700多TB),一切都看似非常美好,但是推广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关注文化云的大都还是行业内部,真正需要文化服务的群众却不知道文化云的存在,再好的平台无法让真正的受益者真正得到实惠,都可以说是失败的。
二、谈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活力凸显,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文化产业分类类别共设置9个大类,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
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的转型升级,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现有文化产业竞争格局演变,文化产业各垂直领域与新技术不断深度结合,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
2020年冠疫情虽然冲击了部分子行业,但文化产业总体高景气度发展趋势未变,未来仍将继续获得政策青睐。
2020年,传统出版行业疫情后缓慢恢复,新闻出版业与新媒体加速融合,数字出版行业蓬勃发展;院线电影疫情后逐步回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网络电影提速发展;电视剧供给理性收缩,“脱水”高品质短剧成影视剧重要趋势,现实主义、主旋律题材成主流,网络剧质量持续提升;线下广告受疫情重创,梯媒进入景气上升通道,短视频及直播电商营销成网络营销主阵地。
四、文化艺术在乡村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文化艺术界深入乡村基层,积极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各种路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和经济价值。实践表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艺术乡建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注入乡村,激活乡村。”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贺景卫表示,乡村振兴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今天的乡村建设不仅是“富裕乡村”,更是“美丽乡村”。在这个背景下,艺术家广泛介入乡村规划发展实践,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可持续的力量。在一系列艺术乡建项目实施过程中,艺术家通过教育熏陶,培养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共同投入乡村建设。
五、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这就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六、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非常值得关注。下面是我对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
1. 现状: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电影、文学作品、音乐、美术、摄影等领域成为了文化消费的重点。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文化产品逐渐崛起,尤其是在线教育和游戏等领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2. 发展趋势:未来,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跨界融合等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消费品种将更加丰富多样。
3. 挑战与机遇:在文化消费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市场竞争的加剧、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等。但是,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持续支持和促进,以及消费者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非常值得期待。
七、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现状怎么写?
历史文化主体公园现状,公园内的维护保养不太好,环境一般,政府还要加大投入
八、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发展现状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国历史比较悠久,文物在经历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在保护阶段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文化遗产,都是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璀璨的国医保,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他们,让他们千古流传下去。
九、莒县文化遗址现状?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生代第四纪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晡乳动物蕃生.古人类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商代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区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故城堡 遗址达十几处之多,古遗址.古墓群已发现1291处;莒州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 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 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十、广东文化旅游现状?
21世纪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加辉煌的时期,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在21世纪之初,对旅游文化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我国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大致分为理论性的概括(即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对旅游文化特征、作用的描述)和应用性研究(即旅游文化在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两大类。
从1978年到1984年,是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讨论旅游文化的著作寥若晨星,有代表性的是林洪岱的《论旅游业的文化特征》(《旅游学刊》1983年第四期)一文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1984年版)的部分论述。前者在肯定“中国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事业,是外事工作的一个方面”的同时,着重指出它“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并预见“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整体中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历史趋势”。
后者在我国第一次提出“旅游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研究只是先觉者孤独的呼喊,没有引起旅游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但是在旅游学术界激起了浪花,此后,进人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旅游文化研究大体朝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对古建筑、古园林等景观文化的研究比较活跃;另一方面,对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对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旅游文化的特征描述、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梳理和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向社会主义方向的讨论等基本理论研究,笔力集中。数年间,涌现出一批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旅游文化学者,产生一批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不足的是,对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关系、旅游文化与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关系的研究较少,因而旅游文化研究不能更好地发挥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进人90年代,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出现了质的突破,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昭示了我国第一次出现全国性的权威性的旅游文化学术机构和交流会议,标志着我国旅游文化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学界对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科地位达成了共识,明晰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旅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热的出现,进人9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旅游文化学”学科地位的论文。在1995年《旅游科学》第二期发表的东南大学毛桃青的《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明确提出了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
作者认为:(1)旅游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设立旅游文化学科;(2)近10年来研究旅游文化的理论文章日渐增多,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也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以适应理论研究的新趋势;(3)沿用多年的旅游专业招生目录存在不少欠规范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也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文化学研究不断进步,受到了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出现大量专门研究旅游文化的团体、机构,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旅游文化研讨会不断召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以前的时期,旅游文化成为我国旅游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