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和历史沿革?
一、介绍和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简称:中经咨询)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条规定,经国家统计局党组研究决定,并由国家统计局于1992年(壬申年)【国统字(1992)424号】文件批复成立,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国家科委备案,归口国家统计局管理的事业非法人单位。后因国家体制改革需要,于1999年5月14日国统函(1999)88号文件与国家统计局脱离隶属关系,根据国研字(1999)002号文件决定中心划归国际专家决策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现为独立的科研事业单位。
二、绿茶和绿茶的区别?
二者是相同的意思。绿茶(Green 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三、圆明园的历史沿革?
圆明园从早清开始建设,历经了千辛万苦。却被侵略者一把火烧了,所以大家要振兴中华,只有国富民强,外国人才能不敢妄动。
四、镇江的历史沿革?
镇江历史上在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
五、泉州的历史沿革?
福建的真泉州(福州)和假泉州(闽南)的历史。真泉州(福州)因温泉遍地,故名泉州。为什么闽南泉州县无半滴温泉也名泉州?
究其因,闽南泉州是海水冲积地无名,因属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经千年海水冲积,扩大陆地而成县,因无名叫自己泉州县。
当时泉州(福州)直辖闽南,闽南晋江和南安当时叫泉州府(福州)晋江县和泉州府(福州)南安县,千年不变。
一个海水冲积地的泉州县,一张白纸,无历史文化底蕴,因其名可以,以假乱真,终于变成闽南之首泉州,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南安县和晋江县能忍,不外乎利字当头和本身原属泉州府(福州)的历史。希望闽南人不要忘了真正泉州是福州。
六、南宁的历史沿革?
1. 可以追溯到公元214年的三国时期,当时南宁地区属于吴国的辖区。2. 在隋唐时期,南宁地区属于交趾州,是南方的重要商贸中心。明清时期,南宁地区属于广西省,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宁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七、普洱的历史沿革?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市因普洱茶而名扬中外。但对普洱真正内涵的解释却不断的困扰着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为普洱用哈尼语就是水湾寨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有局限性,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相符。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疆土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这块土地,在唐代时,为南诏国的银生节度使管辖,称为步日赕;宋代时,为大理国属地,改为步日部。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增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代洪武年间,改普日为普耳;清代雍正七年设普洱府,普洱成为府级建制,府台驻宁洱。
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1926年道署迁回宁洱县。1929年撤普洱道,改设普洱殖边督办区。
1940年改设普洱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2003年思茅地区改设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下面我就从中华文化中去寻觅普洱名字的演化过程:
普洱这地方在元代以前为蛮荒之地。元朝是中国历代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元代把步日改为普日,一方面是近音,在中华文化中普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施明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天一统,于是定矣。所以把步日改为普日契合时期背景。
明代把普日改为普耳,或许是官方看到东汉许慎说文逐个普日无色也,即白天黑夜一样无色昏暗。国家使用地方名称不好,就用象形字耳或是读着押韵,故而把日改为耳。
雍正四年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即为改土归流。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停止管理,从而增强中央对西南地域的统治。
设置普洱府属于顶层设计范畴,不可能去釆用一个毫无话语权的少数民族言语的意义水湾寨,而必有深层含义。
当时康熙词典对普~普通、普遍、普天同庆;洱~水名,沐浴、惠泽万物的意思。故把普耳改为普洱。
所以对古普洱府名字比较靠谱的诠释有普天同庆润泽万物、普润万物惠泽天下等意思。今天被称为天赐普洱,也就能很好了解其中的含义了。
过去把普洱解释为哈尼语水湾寨,寓意为有山、有水的地方,也许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作者是哈尼族,但带有太浓的地方家乡情结。使得普洱地名含义的解释缺乏广泛的深度。
八、南充的历史沿革?
南充历史悠久。唐尧、虞舜之前便谓“果氏之国”,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商、周时期,属巴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市)。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析阆中县南设立安汉县,继析阆中县西南,设置充国县。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南充境内设巴郡。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更名为巴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安汉县更名为南充县,此为南充一名之始。
九、奉化的历史沿革?
宁波市奉化区在秦汉时属鄞县,晋至隋先后属句章县、鄮县。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析鄮县置奉化县。县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唐代明州的郡颇为奉化郡,以此县名;一说,以“民皆乐于奉承土化”而得名;一说,来源于县东奉化山。
春秋时今奉化地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鄞县,县治设白杜里(今奉化白杜村)。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鄞为谨。东汉建武初年复改为鄞。隋开皇九年(589年),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治小溪。奉化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为鄞、姚两州,下不设县。奉化属鄞州,州治三江口(今属宁波海曙区)。唐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治小溪,隶越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朝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并置明州;奉化属明州,为上县,治所今市区锦屏街道,境域范围大致与今同。宋时,奉化为望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改称宁波府。清沿明制,奉化属宁波府。
1913年(民国二年)属浙江省第四地方。1914年属会稽道。1927年废道,直属浙江省。1928年属鄞县区。1936年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化属宁波专区。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奉化改为宁波市属。1988年10月13日,奉化撤县设市, 2016年,国务院(国函〔2016〕158号)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奉化市,设立宁波市奉化区,以原县级奉化市的行政区域为奉化区的行政区域,奉化区人民政府驻锦屏街道锦屏南路1号。
十、喘证的历史沿革?
1.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
3.明·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4.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5.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