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句子?
一、关于战争的句子?
苏童的《三盏灯》:
平原上的战争是一朵巨大的血色花,你不妨把腊月十五的雀庄一役想象成其中的花蕊。硝烟散尽马革裹尸以后,战争双方吸吮了足够的血汁,那朵花就更加红了,见过它的人对于战争从此有了一种热烈而腥甜的回忆。
二、关于鸦片战争?
这个问题其实好,不光琦善,包括林则徐在内的所有南方对外官僚都可以借这个话题做一个讨论。
我个人认为所谓主战投降的划分是不太恰当的。在我看来所有官员要分应该分成实际派和朝廷派。所谓朝廷派就是代表着北京满清朝廷的意志,而实际派则面临实际冲突的地方官僚,换而言之这又是一个中央与地方的分歧。
接下来就说到具体内容了。其实琦善也好林则徐也好,以及几乎所有从中央派到南方去处理对外事务的中央代表官员也好,其实都是处于一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在北京参与讨论的时候那是各种大言不惭,各种皇威无敌,到基层以后一定要各种强硬,给老外们一点颜色看看。可是真要被朝廷委任为地方钦差,到了地方去处理具体事物以后呢,他们会慢慢地发现他们原来坚持的很多条条框框和之前给北京做出的种种许诺,在地方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背景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个时候如果务实的话,他们就渐渐地放弃曾经在朝廷上吹的那些牛,而去实际性地处理和平衡地方上的矛盾。当然也有不务实的钦差大臣,根本不去处理矛盾而是单方面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做样子,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拖字诀的滥用,不解决矛盾反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琦善也好,林则徐也好,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同样的。他们一开始都是作为中央的钦差,代表中央的意志来到地方,试图推行中央要求的政策。但是在过程中他们发现朝廷里讨论的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于是渐渐软化曾经的态度,寻找务实的方法去解决目前面临的争端。比如林则徐,前期的他坚决支持禁烟,但是当他认识到烟草贸易的禁止在现实中无法真正得到执行以后,他就转而支持本土烟草种植,结果土烟轻松完成逆袭很快把洋烟的市场给瓜分掉了。其实呢,这正是林则徐务实的表现,他知道朝廷禁烟真正的目标(之一)是阻止白银逆差。然而用贸易壁垒的策略因为一鸦的战败已经行不通了,那么用本土大烟取代进口的方法把白银流出这个口子给堵上,一样也是完成了朝廷交给他的任务。林则徐并不是从禁烟派转变成支持大烟派,大烟政策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堵住逆差。朝廷在遥远的北京,根本不知道敌方的情况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他们自然会从高大上的角度出发在已经形成大烟市场的地区搞全面禁烟这种根本没有可行性的一刀切政策。林则徐本来就是代表着朝廷的意志,但是在地方工作(和失败)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务实些了。
琦善面临的情况也是类似,在北京的时候他是出了名的强硬派。在林则徐失败以后他被派往广州,核心任务是解决中英的外交矛盾。然而事实上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无解的情况。他的前任,前前任,乃至从明朝时期的前n任都在对外矛盾上使用一个拖字诀,到了琦善接手的时候矛盾已经积累了好几个世纪了。因为几个世纪帝国中央官僚在外交上使用拖字诀的优秀经验让中央政府误认为外交商贸问题很好解决,所以对琦善报以过高的期望,而在外策略的成功标准设立的过高,具体而言就是希望琦善也能用拖字诀把中英矛盾拖过去。而现代人都知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因为中英矛盾已经积累到不可逆转的地步了,面对力量占优势的英军单凭一个拖字只能让清朝损失更大。琦善在地方上很快就清醒地认识到拖字诀面临新形式已经是一个废招了,于是他在全面了解了实际情况的状态下选择了对清朝实际伤害最小的选择,就是通过谈判来阻止战争的扩大,也就是割肉止损。
对于琦善投降派的指责,主要是他与义律私下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和赔款。当然这个条约只是非正式的,后来琦善还用了一些小手段给赖掉了。但是这种小手段只是拖字诀的一种,当然不会真正解决矛盾。紧接着英军继续通过扩大军事入侵逼迫清政府通过南京条约坐实了穿鼻草约的内容,还加了一大堆其他的条款。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琦善是失败了的,甚至而言如果与义律沟通好早点签订穿鼻草约而不继续使用拖字诀官僚大法会给清朝带来更实惠的利益。琦善也正是在这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曾经的策略不管用了,因而他的策略会慢慢远离中央政府给他设定的标准。当然这在某些远在北京的官僚看来这就是投降派的表现了。
毫无疑问琦善的选择会给他带来无穷的指责,无论是当时帝国中央还是未来需要找人给中华民族悲惨近代史背锅的后人。但是不可否认他的做法确实是务实的选择,无论是在我军状态废弛而敌军船坚炮利的情况下选择保守的军事部署,还是在军事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尽可能在谈判中保住利益。在地方和前线办事儿的官员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而不是中央官僚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实上帝国中央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和危机以后也算是清醒了一点,知道了他们需要务实操作的官员而不是说大话的帝国官僚。所以无论林则徐也好琦善也好都很快复出重新被委以重任。只是锅总是需要有人背的,林则徐比较走运,后人没有让他背帝国官僚的锅,但是琦善就真的倒霉了。
三、.关于战争的诗歌
关于战争的诗歌
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的一种现象,它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破坏。然而,正是在这种痛苦和破坏中,诗人们找到了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媒介,创作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诗歌。
战争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感人力量。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还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使人们重新审视战争的意义和价值。在浩瀚的诗海中,有许多经典之作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思想和对战争的深入触动。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同样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战争的诗歌佳作。从千古流传的《走马川行诗》到近代的《七律·长征》,这些诗作通过亲身经历或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使人们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经典之作:《走马川行诗》
《走马川行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关于战争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战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杜牧心中纷乱的情感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诗中说道:
走马川行苦不早,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简短而有力的诗句,通过对战争行军的情景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士兵们艰辛的行军生活和对家乡的向往。悲壮的意境和婉约的词句使得这首诗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新时期的抗战诗歌
20世纪,特别是中国的抗战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更加深重。这个时期的诗人们以犀利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创作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抗战诗歌。
方志敏的《七律·长征》就是这个时期的一首绝佳之作。这首诗以战士的视角,描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与残酷,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伤痛。
其中的几句诗句道:
青壮岁,犹能饭否? 忧勤苦,夜不能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是英勇善战者,投笔而起、 摇滚直上者,抗癌而歌。
这些诗句表达了战争中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困境的直面和勇敢的抗争。它们既是对英雄军人的赞颂,也是对战争的深切痛惜。这样真实而饱含情感的抗战诗歌,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战争诗歌的意义
战争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帮助人们了解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还让我们对和平有了更加深刻的追求。通过诗人们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考,战争诗歌在人们心中种下了和平的种子。
同时,战争诗歌还起到了对战争的警示和反思的作用。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进而积极追求和平与和谐。
总的来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承载着诗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它们既是对战争的责备和痛惜,也是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从古代到现代,战争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愿我们永远都能从这些诗歌中汲取力量,坚信和平与和谐的伟大价值,一同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四、关于战争的文案?
战争,更会凸显出你杰出的才能,你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五、鸦片战争也叫茶叶战争
鸦片战争,也叫茶叶战争,是一场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的中英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和中国政府的禁止鸦片贸易政策的不满。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彻底开启了被迫与西方接触、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的原因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贸易不平衡。19世纪初,中国的贸易顺差与西方列强逐渐扩大,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进口货物的政策,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不满情绪逐渐升级。
同时,中国政府在清朝末年加强了对鸦片贸易的禁止,这也对西方列强的贸易利益产生了严重损害。鸦片贸易是指英国和其他西方列强通过贩运鸦片来换取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的贸易活动。这种贸易活动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动荡。
战争爆发
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武力进攻,这标志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英国派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海军,以迫使中国政府解除对鸦片贸易的限制,并获得对中国的特殊贸易权。
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将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中国政府在军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抗。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不仅烧毁了中国的港口城市,还掠夺了大量的文物和财富物资。
战争结果与影响
1842年,中国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被迫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完全被削弱,中国还被迫开放了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和香港等城市,而这些城市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之一。
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格局,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和国力。其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此外,鸦片战争也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和开放口岸成为中国政府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不平等的条约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困难。
结语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痛苦的回忆,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从此步入了争取独立、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然而,鸦片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外敌侵略的象征,激发了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进一步觉醒。
六、关于茶叶的诗句?
有关茶叶的诗句有:
1.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出自唐代李贺的《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2.故乡茶叶异乡烹,添得吟肠一味清。
出自明代夏良胜《啜茶 》
七、关于茶叶字号大全?
中华茶叶老字号品牌
都匀毛尖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中茶CHINATEA
成立于1949年,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茶文化为使命,秉承自然、生态、安全、健康的理念,以“国饮中茶”为品牌主张,向消费者提供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及相关服务。茶产品包括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六堡茶、普洱、黑茶、茶饮料等。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多次作为国礼飘香海内外。
大益茶TAETEA
建厂于1938年,坐落于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目标,云南历史上最悠久的专业化茶叶生产企业。1989年,勐海茶厂正式注册并启用“大益”商标;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大益”经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凤牌
1939年,第一批滇红500担试制成功,滇红茶创制,定名“滇红”;1958年,凤庆茶厂采用凤庆大叶种鲜叶原料加工制作出超级工夫红茶,在英国伦敦市场拍卖出国际市场最高价;1983年,“凤”牌商标申请注册,成了滇红“代名词”;2010年,“凤”牌新商标logo(“鹦鹉螺”)注册成功并启用;2011年4月份“凤”牌红茶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的称号。
宁红
国内独特且最早的传统工夫红茶之一,产于江西修水。宁红工夫茶采摘要求生长旺盛、持嫩性强、芽头硕壮的蕻子茶,多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芽叶大小、长短要求一致。宁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据有独特香气,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
海堤SEADYKE
代表着愚公的坚定与精卫的执着,她是厦门沟通世界的一道符号。坚实地承载中华茶文化,紧紧地连接厦门和整个世界。深深地扎根在全球华人的心中,成为“鹭岛制造”的荣耀被载入史册。作为中国乌龙茶走向世界的“先祖”,跟随祖辈漂洋过海,名扬四海;如今,海堤继续引领茶叶的生产销售新潮流,扬帆起航,扩张新版图,传播新时尚。
下关沱茶
创制于1902年,下关沱茶的历史就是滇西茶文化的核心史。1941年,注册商标“宝焰”牌;1952年,大理地区第一个使用的注册商标“中茶牌”注册;1990年,“宝焰牌”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2年,“松鹤”牌注册商标和“南诏”牌注册商标正式启用;1993年,“三道”注册商标正式启用;201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川牌
“川”字牌青砖茶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抄、复揉、渥堆、晒干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制成青砖成品茶。冲泡后,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1993年,“川”字牌被原国内贸易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
老同昌
始建于1927年,以浙江春茶为主,经营高、中、低档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普洱茶、保健茶、名优礼品茶、精美陶瓷、紫砂茶具、工艺品等3000多个品种。由于茶叶口感好,香气浓郁,品种齐全,货真价实,服务优良,在徐州茶界声誉日隆。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
正兴德
始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于1956年公私合营;1963年成立正兴德茶叶基层商店;1987年组建了天津市正兴德茶叶公司;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1997年实施股份制,改制为天津市正兴德茶叶有限公司;经销全国各地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普洱)、青茶(乌龙)等六大基本茶类及在加工茶,主销茉莉花茶。
乾和祥
创始人叫王占元,16岁入伍当兵,从小聪明机智、精明能干,入伍后深得上司常识,官位升至两湖巡阅使。先后曾在天津面店街开办乾和公茶庄,在天津河北大街开设乾祥厚茶庄。建店初期,因坚持从南方外采茶叶、自己品配的经营方法,出售的茶叶始终保持着色味俱佳、余韵无穷的盛名。“文革”改为按司街茶叶门市部,1979年恢复店名,重新挂上老字号牌匾。
叙友
始创于1951年,视"以茶会友、以茶传情,让每一位消费者喝好茶"为经营理念,汇集中国各地300百余种质优名茶,赠藏数百种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紫砂茶具;精选传统、纯正的的名优茶树品种;坚持传统种植采制技术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充分提炼名优茶种天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独佳的品味、贴心的价格,成为平常百姓和懂茶惜茶人的理想选择。
元长厚
始创于1912年,在河北察哈尔特别区,原名叫永生元茶庄,为求得茶庄买卖兴旺,财源不断,引喻了“一元复始、源远流长、庄底雄厚”的含义,改名为“元长厚茶庄”。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宣内大街的吴鼎和、吴恒端、吴新长3家茶庄合并到“元长厚”,1993年“元长厚茶庄”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八、关于茶叶的故事?
茶叶原产于中国。
据传,最早发现茶叶的人是神农,即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就是说茶叶有解毒的功效。
随后,国人就开始饮茶。
九、关于茶叶的知识?
中国茶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茶文化可以从三个层面认识:一、茶观念文化,包括茶农、生产者、茶商、品茶者的观念、理念——对茶的认知、价值、功能,这是茶文化的核心;
二、茶行为制度文化,茶农的栽种、耕作及相关做法,生产者炒茶、制茶的行为、工艺及操作规范,泡茶品茶的各种行为及礼仪等;
三、茶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类型的茶叶,各种茶具,各种炒作、制作茶叶的器具,甚至设备设施。
十、关于茶叶的歌曲?
不存在茶叶的歌曲。因为虽然茶叶是一种广泛受到世界各地喜爱的饮品,但是并没有专门以茶叶为主题的歌曲出现过。但是在一些歌曲中会提到茶叶,这些歌曲往往通过茶叶来表达情感、生活等等,比如中国的传统曲艺小品《茶艺》中,就用茶艺作为表达生活情感的载体。同时,还有些音乐家通过创作音乐来表达茶文化,如日本流行歌手西野加奈的歌曲《成全》(和紙のおふだ),通过茶道来表达生命的可贵。因此,虽然不存在专门以茶叶为主题的歌曲,但茶叶在歌曲中的存在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