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主张?
一、桐城派主张?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 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桐城派的理论主张是: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亦称“桐城古文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二、桐城派开创人?
城派开创人是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十六世祖,生于江宁府(今南京六合留稼村)。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合称桐城派三祖。
三、赏析清代桐城派?
清代桐城派是中国明清时期美术史上最有特色的一个画派,主要活动在江南地区,以安徽桐城为中心。该派画风独特,强调灵秀、浑厚、写意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桐城派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尤其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桐城派创造了独特的画风,注重墨色和水墨的技法运用,尤其善于利用笔墨的质感来表现自然景物的神韵。他们对于笔墨的运用非常细致,常常化繁为简,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山水山川的大气和特色。他们的山水画多以真山真水为题材,力求表达山景的雄奇和水景的悠远。花鸟画则注重揭示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意境,人物画则强调人物的神态和内心的世界。桐城派的画家们独立思考,提倡个性化的创作,注重意境的追求,追求画面的情感表达和表现力。他们注重写意,通过个人的艺术感悟来表现景物的神韵和内涵。因此,桐城派的作品色彩鲜明,笔墨自由流畅,富有动感和想象力,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总的来说,清代桐城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给中国画坛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于后来的画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的美和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桐城派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五、桐城派的风格?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即因此得名。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六、桐城派什么时代?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七、桐城派散文精品赏析?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
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
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八、桐城派发源地?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的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在桐城派“四祖”中,前“三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虽然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程晋芳、周永年语“昔有方侍郎,
九、桐城派创始人?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的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在桐城派“四祖”中,前“三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桐城被誉为“文都”,主要因为桐城派在清代时期的极大影响力。桐城派理论体系完善,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称雄清代文坛长达2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后来桐城派的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如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但桐城籍作家仍占很大比重,著名的的有被称为“小方、戴、刘、姚”的方东树、戴钧衡、刘开、姚莹及方宗诚、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等。
十、王筠是否桐城派?
王筠(1749~1819年),女,字松坪,号绿窗女史,不是桐城派,清代秦腔剧作家,陕西长安县人。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王元常于乾隆十三年(1748)中进士,官至翰林,长于诗、画,著有诗集《西园瓣香集》3卷行世。王筠幼年随父在任学习诗词,十三四岁时即能吟诗填词。其父的诗集中有1卷是她的作品。她自有诗集《槐庄堂集》,诗二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