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的典籍?
一、关于牡丹的典籍?
《汉乐府·牡丹亭》是最早记载牡丹的典籍,作者为刘禹锡,明朝杨基编校。此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牡丹花开的美景:“吴钩银钩夜夜折,牡丹发芽芳华秀。”又如:“牡丹胜雪非一日,芳蕊淡泊绿英休”。《唐诗三百首》中也有不少描写牡丹花的唐诗,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句诗形容牡丹花开得枝繁叶茂,象征着相思的深情。
二、关于劳动的典籍?
有名的就是杨朔的《荔枝蜜》。(文章是通过对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辛勤创造、无私奉献的赞美,热情赞颂了为建设社会主知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道、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投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的感情。主要借助联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表达中心。)
还有劳动者人性尊严的赞美诗——茅版盾的《春蚕》
首赞美劳动者的现代诗:
1,《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2,《三月歌》
3.《你好,百花山》
4,《我走向雨雾》
5.《黑色的雕像——给一个青年养路工》
6.《鸽子》权
7.《白日梦》
8.《潮汐》
9.《木棉花》
10.《蓝水兵》
三、关于教养的典籍?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其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属于他律教化显现,教养一般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推荐西格尔教养系列的经典著作《由内而外的教养》《全脑教养法》。
四、关于诚信的古代典籍?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出自《墨子·修身》。
五、关于宣城的典籍记载?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晋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为宁国府。元代为宁国路所在地。明、清为宁国府所在地。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后属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
六、关于立春的典籍记载?
古代,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我国古代各朝中记载立春的典籍也很多。
1、《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
2、《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
3、《宋史·礼志》记载:“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
4、《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立春当天清晨,“司农守土正官率赤县属官具公服拜长官,以彩杖击牛三匝而退。土官大使送勾芒神入祀。”
七、关于彻的古文典籍?
彻
徹
chè
【动】
(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同本义〖remove〗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司宫彻之士。——《礼记·燕礼》
彻筮席。——《礼记·士冠礼》
大夫无故不彻县。——《礼记·曲礼》
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三家者以《雍》彻。——《论语·八佾上》
解车休马,罢酒彻乐。——《淮南子·原道》
又如:彻案(撤去食案);彻坐(撤去座位);彻兵(撤军)
拆毁;拆下〖dismantle〗
彻我墙屋。——《诗·小雅·十月之交》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楚辞·天问》
又如:彻屋(拆除房屋)
通达;明白〖understan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又如:彻鉴(明鉴;洞察)
垦治〖reclaim〗
彻田为粮。——《诗·大雅·公刘》
又如:彻田(垦治田地)
穿透〖penetrate;pierce〗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彻札(穿透铠甲)
结束,完结〖finish;complete〗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彻命(达其使命);彻卷(毕卷;读章全卷)
彻
徹
chè
【形】
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彻,通也。——《说文》
果无不彻。——《国语·晋语六》
摄而不彻。——《国语·楚语上》
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国语·吴语》
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上》
焚烟彻于上。——《国语·鲁语上》
其聪能听彻之。——《国语·楚语下》
又
民之彻官百品。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国语·国语上》
物彻疏明。——《庄子·应帝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外物》。注:“彻,通也。”
又如:透彻(详尽而深入);洞彻(透彻地了解);通彻(通晓;贯通);彻夜(通宵,整夜);彻内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彻朗(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
八、关于文学典籍的标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九、关于苏绣的文化典籍?
一针一线,绣出牡丹如画的韶华;一针一线,绣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针一线,绣尽苏州如诗的雅致。作为四大名绣的苏绣,在时代的更迭下绽放出它独特的光彩。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吴县,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苏南地区刺绣品的总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苏绣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关于苏绣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春秋时期刘向的《说苑》,这时吴国已经将苏绣运用在了服饰上。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到了宋代,苏绣已经相当成熟了,苏州城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这时苏绣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明朝时期,苏绣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苏州地区出现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出现了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美誉。这个时期,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似画非画的境界展露无疑,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以“精细雅洁”而闻名。这个时期,由于苏绣被大量运用到皇室,形成了各个流派竞绣的盛况,而民间则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在竞争之下,苏绣出现了创新,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发源于江南水乡的苏绣,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每个朝代的苏绣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苏绣不仅仅只是艺术,还更多的是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十、先秦典籍关于狐的记载?
先秦
《山海经》就记载了青丘与九尾狐,九尾狐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在很多的古籍中屡屡被提及。
据《山海经》中《海外东经》所记载的青丘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大荒东经》中记载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归藏·启筮》中记载黄帝杀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于青丘。” 因此说青丘位于中原地区的东部,青丘顾名思义是以丘为地貌的地方。据《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均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