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绿茶 > 正文内容

宋朝点茶怎么写字?

富硒茶叶 2025-04-09 20:13 绿茶 0

一、宋朝点茶怎么写字?

宋代蔡襄《茶录》记载: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 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亦有云:"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饮茶,时尚的是点茶。

二、宋朝是如何喝茶的宋朝的点茶法有什么特色?

«汤花变幻说点茶» 之一

从 : 西晋杜育"煥如积雪" 到明代文必正 "浅瓯吹雪"

戏看一盏汤花的千年变幻

唐 陆羽 《茶经·五之煮》:“凡酌,置诸盌,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从沬至饽,从饽至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一盏茶汤从水到乳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水乳交融,会出现水乳交融奇观,一条,甚至多条水乳交融线隨着外力的变化,时隐时现,构成一幅须臾散灭而隨时出现的图案,产生汤纹水脉之茶变之变的汤花变幻现象。

这种一盏茶汤在外力作用下,使茶叶内含物某些物质在状态和形态上发生变化,是在茶汤的沬……饽……花变化过程中汤纹水脉产生须臾散灭茶变之变的物理变化现象。

五代十国(公元891~979)时期,有陶谷(公元970年前)记载: ”近世有下汤运匕,別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谓茶百戏”。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种茶汤汤花的变幻现象。

一盏茶汤的汤花变幻过程中,在某一阶段所展示的茶变之变。是依据饮茶方式改变而变化的,而一盏茶汤的汤花分别存在于三个不同品饮方式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唐代的煮茶法时期。

第二个时期,宋代的注点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明代的撮泡法时期。

三个时期相互交错,相互补充,互为发展。而毎个时期的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又留下了点滴印记。

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以唐代陆羽«茶经»为代表煮茶法所点化的茶汤汤花变幻。如 :

1.元 稹 : "碗转曲尘花"。

2.皎 然 : "箸碗聚生花"。

3.王 维: "箸处是莲花"。

4.白居易:"沬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5卢 仝:"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赵佶«大观茶论»"注汤击拂"为代表的注点法所点化的茶汤汤花变幻。如:

1.吕愿中 : "茗碗已惊浮雪浪"。

2.蔡 襄 :"独对炎晖看雪花"。

3.欧阳修 : "试目向空看乳花"。

4.杨万里 : "吹作春风白雪花"。

5.赵 佶 : "捧瓯相近比琼花"。

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明代朱权 «茶谱»"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撮泡法所点化的茶汤汤花变幻。

如:

1.朱 权著«茶谱»,详细介绍撮泡之法 :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与啜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

2.黄龙德 : "烹点得应,云脚渐开,乳花沟面"。

3.许次纾 : "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

4.张 源 : "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

5.文必正 : "浅瓯吹雪试新茶"。

历史上对一盏茶汤"汤花变幻"的现象,没有图案,专著留存,现代只能参考古籍有关记载,用现代的茶品和物理方法去恢复,还原一盏茶汤的变幻现象。

这种对"汤花变幻"现象,各个历史时期的叫法是不同的。

1,宋以前对"汤花变幻"现象叫茶百戏,乳妖等。

2,北宋时期这种玩茶饮茶方式进入宫廷士大夫阶层,对"汤花变幻"的说法比较文雅。诸如:琼花,乳花,雪花,没骨画等等,统称点茶。

3.南宋时期把"汤花变幻"过程中加入杂耍技巧,称之谓分茶。分茶记臷于«武林旧事»,收录于«中国百戏史话»。

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古人的踪迹 ,共同从史书中的点滴去探索: 一盏茶汤汤花的千年变幻。

(作者:彭克荣。刊载于《茶博览》2018第十期)

图片为作者和学生的点茶作品。

三、绿茶有茶头吗?

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峨眉雪芽,庐山云雾,信阳毛尖,中岳仙茶,南京雨花茶等。茶头在绿茶里是没有的。

四、观音茶是绿茶吗?

“观音王”茶不属于绿茶类,而属于乌龙茶类。

所谓“观音王”,其实就是铁观音“茶王”,是铁观音中的“极品”或者“特级”的另一叫法。安溪茶王赛上评出第一名的铁观音茶样,即被称为观音王。

所谓“观音王”,自然就是铁观音中的王者,它是经过规范的审核评定流程的。安溪茶叶协会制定了“等级标准”,根据茶叶的品质划分了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也有规定大概的价位范围。

五、绿茶就是生茶吗?

喜欢喝茶的朋友都知道,绿茶是茶品中最特殊的一种,其喝起来茶香清淡,非常爽口,而且常饮对身体各方面有保健作用。

绿茶是生茶还是熟茶?绿茶是生茶!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可能都知道茶品有生茶和熟茶两种之分,也有人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而绿茶是属于不发酵的生茶,这种茶直接用新鲜的嫩叶经过高温迅速翻炒,直到水分蒸发,保留着茶叶的原有成分和特色。

六、绿茶需要洗茶吗?

在泡茶的時候,有人把头道茶水滤掉,名谓洗茶。其实是要让茶叶尽快渗出味来,只种做法主要针对客人,自己喝,就没有必要进行洗茶了。

七、绿茶也有茶气吗?

有的,特别是新茶,很容易上火,如果喝去年的陈茶自然不会,我们家都是这样喝的,来新客人就喝新茶,自己家都是喝的陈茶

八、中茶是绿茶吗?

中茶是普洱茶等半发酵茶的别称,而绿茶是非发酵茶。

九、小叶茶是绿茶吗?

不是,小叶茶既小叶种茶,成熟叶叶面积小于或等于20平方厘米。小叶茶的栅栏组织较多,胡萝卜素它可以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改善夜盲症、皮肤粗糙的状况、叶黄素总量高,这些萜烯类衍生物可分解成β-紫罗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气物质,所以小叶种可以制出高香鲜爽的茶叶。

十、为什么宋朝的点茶现在很少见到了?

中国茶一路走来,是往清爽方向去的。茶就是水,就只是一种有一点味道的水。零糖零卡。

这是中国饮茶社交的一个极致方向了。

这话不是瞎掰,别听那些玩茶的人瞎说,我给你讲讲茶、点茶是咋回事,以及中国茶的本真历史脉络:

唐代以前的茶,是一种干果粥

最早的中国茶其实是有一点间于正餐之间的茶点的意味的。现在还有传承的,比如擂茶和茶汤:

擂茶和茶汤,是一种可饮用的小吃。材料都是平时耐存储的干货,客人来了,一边聊一边擂,研碎后,开水一冲,可以耐饥可以解渴。到访的客人停留个把时辰,这一碗茶汤下去,就应付过去了。不留饭。

唐代茶,加糖加奶加香料

唐代的茶,要加入姜、胡椒和盐等调味料。无论茶叶是什么做的,都不需要用胡椒,但是如果你注意到唐人还会在茶中放入酥酪,就不奇怪了。酥油本就有异味,香料可以去腥。

这一碗唐代的茶,其实是一碗诚意满满的奶茶。这个,也耐饿的。

唐代的茶,现在草原上还有遗传,比如西藏的酥油茶和蒙古的奶茶。

当然,现在的奶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追慕到唐朝。

宋代茶,加香料不加糖不加奶

宋代是真正有格调的时代,宋代的茶渐渐和吃饭分开,倾向于提供水分。

油脂和淀粉、干果之类的东西,从茶中消失了。香料成分却也还有。宋代的茶经过蒸、压饼、晾晒干燥和密封隔绝空气,就是著名的龙凤团茶,这种茶一直传承到明代初年。龙凤团茶在饮用的时候要碾碎研磨,然后沸水冲点。这是宋代的点茶。宋代的茶也是一种极细的末茶。

宋代点茶有社交娱乐功能,所以有斗茶和茶戏之类。

日本的抹茶是从宋代寺院饮茶形制传承过去的。这个稍后再说。

元代的茶,中原-游牧,百花齐放

元代的茶是团茶、散茶和油茶并行。结合了宋的团茶和蒙古的油茶的传统,也不拘精致,开始使用散茶。

明代茶:零糖零卡,随来随泡

明代是感觉团茶制作繁杂成本高,现代意义上的高温瓷发达和普及,密封储运技术就好,炒茶用陶瓷罐或者锡罐密封,一样可以保持香气。所以散茶普及。

顺便说一下,明代以前,为了保持茶香,制茶主要采用压紧法。茶叶蒸熟杀菌后,放在模具里压紧压实,这样避免气味散出来。这种压紧的茶,在饮用前要弄碎才能煮或者冲泡。我们多年来的外销少数民族地区的砖茶,和现在看到的普洱饼茶、沱茶,都是这一类。压紧法有不得已的原因,也有故意而为的理由。不得已是因为长途运输,没有好的密封容器。故意而为,则是因为压紧能携带的重量更多。

到了元明时代,高温瓷发达,瓷器可以完全密封隔水,避免了散茶受潮和变味。这就使得散茶的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北京西安这样的城市,也能因此喝到来自浙江福建的散茶。

低温瓷和陶器时代,要做到隔水和防止气味散溢,还是有难度的。技术对饮食习惯的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大概也和明代冶金技术发达和普及,铁锅普及,让炒青可以非常容易。散茶因此得以商品化。

同期日本的茶,仍然只能靠蒸青晾晒烘干,研磨成粉。

末茶实际上是在喝一碗悬浊液,冲泡喝的才是喝溶液。

同时由于白瓷发达,散茶冲泡的色泽也能充分呈现,于是零糖零卡的炒茶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这样只要炉子上有热水,客人来了抓一把茶现泡现喝,用不着学宋人还要碾磨过筛之类的麻烦,搞不好茶叶末还得吹的哪儿哪儿都是。明代的冲饮,也就是沏茶,是真的简单潇洒。

这样一条路,中国茶越来越脱离“吃”,而变成了纯饮。汉地饮茶,一般不吃点心。我们当代社交和公务,喝茶其实就是喝水。

日本茶道:就是个买货的

然后说说日本茶道是怎么回事。

日本茶道是卖茶具的。

哈哈哈哈哈哈,你们没想到吧?

日本茶道的本质目的就是卖茶具。这个行为被隐藏在茶道活动背后,非常隐晦。但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我在知乎有几篇专文说这事儿。

如何评价川端康成的小说《千只鹤》?

日本茶道活动一般是一个时间长达四个小时左右的活动,包括喝两次茶,吃一顿饭,参观游园,鉴赏茶具和听主人闲聊扯淡。

这个活动本身,是一次“会议营销”,和现在老大妈们去听课领鸡蛋原理是一样的。

然后在这种活动中,话术、内容完全控制在主人手中,渐渐让你这几个小时最主要的注意力就集中在那一个传说中独一无二的茶碗上了。然后可能告辞的时候你会留在最后,跟主人悄悄地说“先生,那个茶碗您能否割爱啊?”主人会面露难色说“哎呀,这个茶碗当年我可是花了两千担大米买到的,它已经陪伴我很多年了,就像我亲生的一样……”片刻后主人说“不过我和你有缘,你也确实是个识货之人,那我就把茶碗托付给你了,改天我送到府上去”,但是如果你们不送几千担大米来,他可不会把茶碗送到府上去。

别以为我说茶碗好几千担大米是瞎掰,历史上日本因为茶碗搞出来的战争多了去了,被称作名物狩。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干过类似的事儿。

日本茶道是一种看上去像文化的生意。喝茶吃饭都是给卖茶具打掩护。著名的茶道宗师千利休,他家是日本进出口贸易城市的大商人。

上图这个茶室里,挂画、花瓶、茶罐、茶碗、炉子、铁釜……都是卖的。那个水勺和擓茶叶末的茶入和茶筅估计是不卖的,竹子做的太便宜,不值当。

对了,这帮孙子除了卖茶具以外,还卖课。泡茶待客这事儿,被他们分成几十上百个课程,每样都需要专门训练,每样都有结业证书(叫做:印可),但是你一辈子也学不到最高级,因为有几样秘术是家元(掌门人)传给亲生儿子的……

英国茶:课间加餐

英国下午茶是贵族女性社交形态。

男子们社交吃吃喝喝玩女人,喝多了容易出轨容易闹事,女人们不能聚在一起喝大酒,所以用茶饮代替喝酒聚餐。下午茶选在两次正餐之间,以红茶、奶、点心为内容。贵族女性吃过中饭到宫里见维多利亚老娘娘,一路马车颠簸,一顿屈膝行礼,折腾累了,老娘娘就派人弄来茶点。

英式下午茶一般是下午四点到六点,午餐之后晚餐之前。下午茶的主要内容是点心,茶是配合点心的饮品。

吃过下午茶,可以缓解下午的疲劳和饥饿,也避免晚宴时狼吞虎咽的粗鲁。算是一个好办法。这种生活方式后来传入英国各界,形成习俗。但是在这里,精髓是那个三层的糕点架子,至于茶叶产地在哪里,不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我有一个猜测,但是没有实据:据说伦敦和约克郡等地的水质很硬,泡茶未必好喝,所以需要加糖加奶来调和。这个谁有条件可以测试一下。不要真喝,浅尝即可。

中国一些地区一些中小学以前会搞课间加餐,一般是上午第二节课以后,给一袋奶和两块点心。这是为了那些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的少的孩子补充能量,确保第三节第四节有精力的,是一个道理。

这样看来,中国茶的演化,还是越来越纯粹,越来越清爽。就是单纯的喝茶。至于品类和味道,固然各人有各自的喜好,但是我们吧饮茶和吃分得开了。这是大潮流。当然,晚饭时餐桌上如果有茶,那也只是佐餐的饮料,茶不是主角。

而日本的点茶,其实心怀鬼胎,英国的下午茶,不过是包装成茶聚的另一次吃吃喝喝。

在这样的背景下,点茶这种事儿,自己玩玩可以,指望它能有啥发展,我看没戏。

相关文章

绿茶的种类有哪些?

绿茶的种类有哪些?

一、绿茶的种类有哪些? 1、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的名气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民国期间,已成为中国的名茶之首。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